宋代末年,对岸嵩屿的李姓渔民,因出海捕鱼遇风,就到圆沙洲上暂避风浪。日子一久,来此避风的渔民多了起来,形成“李厝澳”聚居区,即今“内厝澳”街区。厦门话“李”、“内”同音,“内厝澳”由“李厝澳”演变而来。到了明代,圆沙洲上的居民越来越多,而且修了庙宇。人们发现小岛西南海滩上屹立着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冬冬声响,俨如击鼓,人们就称它“鼓浪石”,圆沙洲也从此正名为“鼓浪屿”了。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泉州府同知丁一中在小岛最高处的巨岩上写下“鼓浪洞天”四字,说明那时的鼓浪屿,已经是著名的旅游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