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乡曾属德都县管辖。在县境西南部,东与凤凰山农场毗连,南与
北安市接界。乡政府驻地离县城16公里。 兴隆乡名源于境内兴隆村名。原属克山县管辖。1929年3月,划归德都设治局管辖。翌年划为第一区,管辖范围包括今兴隆乡全部和城关乡的一部分村屯。1930年前后,在200人以上的较大屯落有务字五井、七井、八井和四合、贾大房子屯等。东北沦陷后,初为
东区保管辖,1938年3月改设东和村,伪村公所驻兴隆屯。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3月,设置东和区,1949年6月改为第六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分设兴隆、凤凰山两个乡。1958年9月,德都县与北
安县合并后,并人青山人民公社。翌年初,改为“青山大公社”的兴隆管理区。1961年4月,属青山公社管辖。1963年9月,正式恢复德都县,从青山公社划出,成立兴隆公社。1984年春,改为兴隆乡。德都县与
五大连池市合并后,成为
五大连池市的一个乡镇。 兴隆乡辖境地势东高西低,东部为丘陵地带,西部有少部分平川地。全乡98平方公里,耕地7.7万亩是德都县以麦、豆为主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乡办工业有制砖、农机、粉条厂等。全乡共辖星火、兴隆、复兴、四合、红升、凤凰山、常尖、双兴等8个村。1992年末全乡9176人,其中满族等少数民族约占1%。乡政府驻地星火村。 坚持“特绿立乡,奶牛强乡,劳务活乡”的发展思路,农村经济平稳推进,特绿产业形成规模。以高油大豆为主体,积极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发展特绿色作物3万多亩,占总耕地的30%以上,初步建成了四合至红开村的示范区带,“大蒜、美国蹄子、青贮、小麦、高油大豆、北药”等六大特绿经济作物示范区超过0.5万亩,平贝母、穿地龙等北药品种种植成功,由4分地发展到40多亩。积极开展合作开发,与伊春北药种植场签订五味子种植300亩,开辟了地上与地下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新型种植产业。奶牛已初步形成产业,按照“发展专业村屯、培育养殖大户”的工作思路,全乡奶牛已经发展到1111头,占全市的20%,发展专业奶牛养殖村1个,15头奶牛以上大户14户,成为全市奶业的重要基地。 劳务输出也形成品牌,以基地带农户,劳务基地
山东文登市初步形成了“兴隆务工一条街”, 有组织输出
文登市的兴隆务工人员400人,带动全乡外出务工近4000人。培训劳动力700多人,到现在已经全部转移出去,扎根到全国各大中城市,实现人均劳务增收200多元,比05年增长11%。我乡依托近邻农场的优势,不断加快场乡共建步伐,实现跨区深松整地1万余亩,流转土地2万多亩,跨区收割1万多亩,与05年相比基本持平,有效地带动了全乡秋整地达6万多亩,其中深松3万亩,同比增长7%和8%。我乡又紧紧抓住国家惠农政策的良机,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事业不断进步。一年来,获得直补、粮补资金125万元,综合性补贴近77万元,实现政策性人均增收200多元。新建砖瓦住房1200平方米,打深水井2眼,解决1000多人饮水困难问题。目前自来水入户率达70%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5%,电话入户率达30%,村屯绿化率达35%,维修乡村道路11公里,桥涵12座,修排水沟5400多延长米,改选中低户田500多亩,受益农田达2000余亩。这些成就的取得,加快了乡域经济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