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口在
修水县的东南部、修铜两县交接处,历来乃兵家
江西修水县山口镇詹氏宗祠 必争之地,当年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曾整编驻扎于此。173.8平方公里,20016人,包含12个村,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适合生态农业的发展。2 镇情介绍山口镇在
修水县西南部,南与
铜鼓县大锻镇近邻,东、西、北面分别与本县的何市镇、征村乡、漫江乡、复源乡交接,原为宁州八乡中武乡所辖,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命名为山口人民公社,1984年改名为山口乡,1993年10月撤乡建镇,1996年1月撤区后兼并原桃坪乡为现山口镇。山口镇173.8平方公里,耕地23825亩,水田17261亩,旱地6546亩,2.3万人,其中农业1.8万,城镇0.5万,全镇辖上桃、中桃、桃坪、来苏、柘蓬、辛岭、火田、石口源、杨坑、秀水山口镇交通便利,柏油路直通县城,离县城36公里,离
铜鼓县45公里,村级公路已投资375万元,建设了水泥路面,解决了群众出行的问题。山口镇到九江、南昌、武汉、长沙等大城市离各约250公路左右,离武吉高速30公里。山口集镇分新、老街区两条街,西南被武乡河环绕,南北向由修铜线贯通,西接山复公路,东接火田村道,山口镇镇是山口片区商贸中心,居住近8000人,每月的2号、16号为集日,来自周边县乡近千名商人,上万名近邻乡镇及本镇居民在此进行广泛的商品交易,南来北往,车水马龙,甚为热闹。 山口镇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适应水稻、红薯、大豆等农作物种植和蚕桑,药材生产是全县重点产粮镇,年产粮食10000余吨。全镇有桑园4000余亩,产茧4500多担。还种有药材,主要品种有车前子、杜仲、百合、石榴、黄枝子等。丰富的草场资源,为发展牲猪、羊、番鸭提供了便利条件,有大小水库4座,水产养殖得到了发展。林业是全镇支柱产业,森林14832.7公顷,其中公益林4333.3公顷,商品林10499.4公顷,活林积畜量58万平方米,年产丰富的松、杉、杂木、竹、小山竹和香菇,木耳、板栗等林产品。 山口境内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热情好客。融红色、古色、绿色为一体是
修水县生态农业、红色旅游、边陲商贸重镇。 在山口集镇的西南方向,有一片规模很大的老房子,那就是山口老街——
修水县境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老街,早在民国元年称武德镇,1927年改建为山口镇,属修水八乡的武乡境内,老街呈南北走向,全长将近三华里,明清时,老街分为八个部分,由北向南称为八甲,现在,老街的居民还沿用这个名称。街道两旁是砖木结构的店铺,临街的一面都是木板门,杉树木板已经慢慢地变得黧黑,但协昌南货店、祥南广杂、好古斋等一家又一家的老字号的门牌,依旧历历可见,当地上了年纪的人就能够说出一些老店铺的名字,这一切,都似乎在彰显往日的辉煌。 1927年8月中旬,未赶上南昌起义的中央警卫团和平江工农义勇队转进
修水县城休整待命。团长卢德铭、政治协理员辛焕文、参谋长韩浚赴鄂找党中央后,警卫团就由一营营长、共产党员余洒度指挥。余洒渡接到中共
江西省委“保存这支部队,暂时接受朱培德改编”的指示后,以
江西省防军暂编第一师的名义接受国民党
江西省政府主席朱培德的收编,征粮收税,招募兵员,厉兵秣马,各项工作开展得很顺利。月底,余洒度在山口镇万寿宫召开工农革命军建军编师会议(史称山口会议),正式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余洒度任师长、平江工农义勇队大队长余贲民任副师长,钟文璋任参谋长。包含三个团,警卫团为第一团,钟文璋兼团长,浏阳工农义勇队编为第三团,该队大队长苏先骏任团长,平江工农义勇队补充到一、三团,并组建师部机关八大处。会后,由何长工、杨立三、陈树华3人共同设计制作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在我国近代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现已列为省级红色旅游景点。 在桃坪村的陈家大屋、詹家老祠和全县唯一保存下来的清代文峰古塔虽经百年风雨面貌依旧。陈家大屋建于清朝乾隆六年(即1744年),在山口镇桃坪村。共分四间分祠,即退隐分祠、文権分祠,载阳分祠,建阳分祠。祠旁住宅相连,鳞次栉比,建筑宏伟,上中下三重砖木结构,雕梁画栋,气派轩昂。文峰塔坐落桃坪河出水口,为七层实心塔,外墙石砌,内填黄土。相传为镇桃何水患,保桃坪平安,续桃坪文风之用3 杰出人物山口自古以来文化教育比较兴盛,查阜西便是其中杰出代表。查阜西,山口来苏人,自小聪颖好学,一生致力于古琴研究,取得了卓越成就,并参与组织著名的“两航起义”,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放后,当选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我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主任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