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建国初期为淄川县三区。含龙口乡、韩圣乡、圈子乡、渭头河乡、石谷乡、车宋乡。1955年4月,撤淄川县,龙泉划为昆仑区、后归属
洪山区,成立龙口办事处和渭头河办事处。1958年3月,
洪山区撤销,并入
淄川区。1958年9月,成立龙口人民公社。1960年6月18日成立龙泉城市人民公社(简称龙泉公社)。1984年3月撤社设龙泉镇。2 位置龙泉镇在淄川城东南,镇机关驻地在龙一村。南与西河镇以劈山为界,东与张庄乡相邻,北与洪山镇相接,西与城南镇、昆仑镇相连。3 自然龙泉镇在山丘地区,东部为石灰岩山区,西部为沙页岩山区,中部地形较为平坦,整个地势东西高,中间低,南高北低,成箕状,东西最大离6.9公里,南北最大离9.9公里,全镇为40.16平方公里。南部王山海拔高度373米,般河由南向北贯穿全境,韩庄沟、台头沟与般河相连。省道
湖南公路贯穿南北,柳泉石矿、龙泉煤矿两条铁路支线分列东西。全镇共有耕地789公顷,适合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及各类蔬菜,全镇植被1200公顷,覆盖率达30%。主要矿产资源有煤炭、铝矾土、陶土、紫砂石 、石灰石。主要特产有渭头河大瓮、龙口毡帽、泉头砂锅等。 2002年全镇辖16个村、2个居委会,4.3万人,增长率2.94‰,计划生育率、晚婚率、晚育率和综合措施落实率达到100%。2002年被评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单位,同年被评为全省“婚育新风进家,宣传教育进村”活动先进乡镇。 目前所知应是18村和2个居委会沿省道
湖南路自南向北方向大体是:矾场村、泉头村、渭一村、渭二居委会、圈子村、广通社区居委会、台头村、龙一村、龙二村、龙三村、龙四村、韩圣村、和庄村、尚庄村、韩庄村、大土屋村、小土屋村(现已合并到韩庄村)、南旺村、北旺村、麓村。(暂定)4 经济状况镇内以陶业发达著称,明清时期誉为“大瓮之乡”。新我国建立初期,全社经济总收入90万元,1978年1149万元,2002年24. 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426万元,年末各项存款余额3亿元。5 第一产业1949年粮食总产591万斤,1978年粮食亩产617斤,总产1551.6万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镇政府加大农业投入,村成立农机大院、农业服务站和农田水利专业组,购置链轨车、50拖拉机、旋耕机、播种机等农机具,实行统一耕播、统一供种、统一灌溉、统一运输、统一脱粒,农业实现社会化服务。 1996年始,全镇发展特色农业,建蔬菜大棚46个,建大型花卉场8处,建综合养殖场58处,分别养鹿、猪、羊、鸡、肉食狗、奶牛等十几个品种,年创产值760万元。2002年底,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5200万元,其中种植业4130万元,林业90万元,畜牧业980万元。6 第二产业自宋元始有制陶业,明清以来,逐渐发展成为淄川制陶业中心,形成传统产品——“渭头河大瓮”。建国初期,渭头河一带有窑场20家,缸窑、碗窑、盆窑44座,年产日用陶瓷15万件,产值49万元。建国初相继建木业社、龙口毡帽、泉头砂锅、红炉、砖瓦窑、石灰窑等手工业,年收入90万元。 1958年始,发展社队工业,建粘土矿、农具厂、砖瓦厂、陶瓷厂、耐火材料厂、缸厂等小型企业。1962年从业人员2000人,固定资产总值180万元,1970年始建起中型缸瓦厂、机械加工厂、陶瓷厂、拖拉机站、运输队等企业,从业人员3000人。1978年建化工厂、建材厂、纸箱厂等企业是年社办企业总产值337.78万元,村办企业产值502万元。1985年出现镇、村联户等多种形式办企业的局面。是年镇办企业总产值493万元,村办企业总产值5200万元。1987年始,全镇以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为导向,主攻建材主导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1988年建1.8万 kw龙泉电厂,基本摆脱劳动密集型,拼体力、作坊式的自然经济,形成以建材工业为主导,以高科技产业为导向,地下转地上,内涵转外延,结构比较合理的工业体系。是年实现工业产值6272万元,实现利税400万元,人均收入900元。 10年间,全镇工业累计投入18.8亿元,企业投入5.5亿元,兴办合资企业17家,步入国家企业集团一家,省级企业集团2家,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