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乡在
伊川县城东南14公里的白洚河两侧,南依临汝、汝阳两县,东靠半坡、江左两乡,北和吕店乡、彭婆乡毗连,西同水寨乡、白元乡相接,113平方公里,居全县第一。 1927年白沙是自由县政府驻地。1932年
伊川县成立,白沙为第六区。1948年6月,县民主政府自黄兑迁此,建国后为第五区,1958年成立白沙人民公社。1983年底改为白沙乡。1987年全乡辖26个村,75个自然村,356个村民小组,12003户,61147人。其中回族51户,301人。 该乡地势东高西低,南北高,中间低,呈槽状。东部为海拔600至790米的浅山区,南北两岭,沟壑纵横。中间是自东向西的白洚河。该河通过乡境15公里。 该乡水利资源比较丰富。建国后,又修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在白洚河中游的刘窑水库是全县最大的水库。水库的兴建,促进了渔业的发展。1987年鲜鱼捕获量4万余斤。 该乡是
伊川县重要产粮基地之一。1987年全乡有耕地97784亩,粮食亩产276斤,总产3733.4万斤。 焦枝铁路纵贯全境,在白银坡设有火车站。洛界、郑卢两条公路,分别从乡南部、北部穿过。白沙到刘窑、柳庄、范村、常岭、小王、赵村,高岭到小王均有简易公路。 该乡的乡办企业始于1958年时有木工厂、面包厂、砖瓦厂、服装厂、肥料厂等,职工483人。1961年大部停办。1977年后,相继办起卷烟厂、磷肥厂、机械厂等。后因管理不善而多数停产。80年代起,私营企业发展较快。1985年全乡有小型企业730个,从业3751人,年产值1063万元。1987年全乡小型企业发展到1939个,年产值达1669.1万元。 白沙村在临汝、汝阳、伊川三县交接处是
伊川县三大集市之一。80年代起,白沙村重视发展商业、服务业。至1987年全乡私营商户537户,年营业额234.3万元。 该乡下磨村1985年成立西瓜研究会,有会员40人。1987年全村种西瓜400多亩,年收入30多万元。 清末至民国初,白沙乡有私塾34所,学生900余人。1925年下磨村创办明德女学。建国后,教育事业发展迅速。1979年该乡有数十人考上大专院校,当年高考成绩名列全县第一。1987年全乡有中小学75所,在校学生12789人。 主要文物古迹有后梁太祖朱温墓。 该乡114平方公里,耕地9.8万亩。含白沙村、孟村、银李村、省庄村、焦王村、下天院村、范村、常岭村、朱岭村、孙岭村、吴堂村、下磨村、郝湾村、孝村、高岭村、程子沟村、陈村、窦村、叶村、程庄村、柳庄村、炉坪村、石岭村、杨岭村、小王村、新寨村26个村,83个自然村,355个村民组,6.8万人。 该乡离
伊川县城12公里。交通便利,境内焦枝线铁路及洛界路、郑卢路(省级干道)及交通扶贫公路——白半路,横穿全乡,四通八达。邮电通讯畅通,1100门程控电话和移动通讯发射塔相继开通。水利资源丰富,白降河、陆浑水库东一干渠和投资430万元兴建的豫西最大的提灌站——高岭提灌站等水利设施,保证了4万亩良田的及时灌溉和工业用水。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新建了白沙市场,完成小城镇建设规划。 近年来,白沙乡党委、政府一班人自我加压、负重奋进,围绕当地资源优势,念好念活“种、养、加、运、商”五本经,粮食生产进入了
洛阳市十强行列,农业建设、畜牧业生产连年名列全市前茅,形成了玉米、小麦良种繁育、旱地辣椒、烟叶种植、肉牛育肥、瘦肉型猪、山绵羊、肉鸽、红薯淀粉加工八大基地。围绕八大基地成立了良种繁育、秸秆养殖、肉鸽养殖、红薯淀粉加工四大公司,推动了全乡农业产业化进程。 乡办企业——东方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九都”牌粉丝享誉中州内外。豫港电力开发有限公司下属企业——年产万吨原煤的暴雨山煤矿2002年竣工投产后,将给白沙乡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该乡于2009年7月撤乡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