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白马寺镇在
江陵县城区东北,南临长江黄金水道10公里,观普公路、郝六公路穿境而过,东临沙岗,西接熊河,南抵普济,北倚六合。国土149.42平方公里。含32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1个养殖场,269个村民小组。5.1万人,其中农业4.3万人。耕地8.5万亩,其中水田7.1万亩,旱地1.4万亩。农村总劳力1.7万个,人均耕地1.68亩。 白马寺镇在
江陵县东北部。国土148平方公里,耕地8.8万亩,5.2万人2 行政区划白马寺镇1949年属
江陵县第五区,1952年后又先后属郝穴区、
湖北省
江陵县白马寺镇 。 白马工委所、熊河区,1975年撤区并社时,以境内白马寺命名为白马公社,并新建了谭市、王市、赤湖、白马、新口5个管理区,1984年改名为白马区,1987年撤区建镇改为白马寺镇. 2000年至2004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分别为1.5亿元、1.9亿元、2.6亿元、2.7亿元、3.6亿元,2004年较2000年增137.5%。镇区2平方公里,工业、商贸、住宅区域分布合理,水、电、通讯设施一应俱全;供电系统保障有力,建有35千伏变电站一座,两台主变容量共9500千伏安;通讯质量安全可靠,建有万门程控电话,无盲点覆盖的移动通讯、电视差转站、有线电视网络。金融、文化、教育、卫生、商业、税务等服务机构健全。全镇拥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共196家,形成了造纸、农副产品加工、水产立体开发三大支柱产业。3 资源白马寺镇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环境宽松、市场活跃是
湖北省水产板块建设试点镇、
湖北粮棉基地百强乡镇、我国乡稻生产基地。 白马寺镇是
湖北省水产板块建设试点镇、
湖北省粮棉基地百强乡镇、我国香稻生产基地.近年来,全镇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契机,优化农业品种,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初步形成东菜西鱼、南稻北棉的农业产业格局,已建成了生猪繁养、鱼莲共生、鱼珠养殖、稻鸭共育、大棚蔬菜、优质油棉等板块基地,油料、生猪、家信禽、水产品、瓜果、蔬菜、珍珠、优质稻、优质棉等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均保持良好增长势头,粮食产量近几年边疆跻身全省百强,并涌现出了天助米业、荆谷米业等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 交通,通讯白马寺镇在交通、邮电、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镇区达2平方公里,1000米长的镇区主干道与街道纵横交错,工业、商贸、住宅区分布合理,水电通讯设施一应俱全,镇区供排水管全方位覆盖,水质完全达标;供电系统保障有力,供电线路畅通;通讯质量安全可靠,建有10000门程控电话,无盲点覆盖的移动通讯,有线电视网络全镇。 白马寺镇在改善城镇设施的同时,积极抓好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一建三改,建设生态家园,切实关心群众生活,全面启动农村改水工程,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血防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开展扶贫开发,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5 名称由来相传白龙马违反天规,受贬困禁于白马寺,恰遇唐僧取经经过此地,唐僧救之皈佛西去,终成正果。时人建寺庙以示纪念,因而得名白马寺(现名白马寺镇)。境内现有唐僧师徒取经归来,路经此地遭受八十一难中的最后一次劫难的见证――晒经台(又名木鱼山)和千年老龟等多处遗迹。远古时在郢都有四座古寺庙,流传排序为“上有金枝、金果,下有明月、头陀”;而白马寺镇就占有两座:金枝和头陀,尤以金枝寺最为远古,至今已1929年之古。其历史之远久,非州、府、县庙可比。 金枝寺始名清净林,于公元502年昭明太子为胡太后祈安改名为金枝寺。建筑分前、中、后三殿,楼阁宏开,绀像巍峨,金碧交辉,景阳钟声响彻方圆十里。在它1929年的历史中有3次被毁,3次重建。第一次被吴诰毁,复建于梁太监五年。至北后周时,高祖武帝宇文邕即“公元557年”下诏:灭天下僧道,毁除寺观,又第二次被毁。唐贞观九年十一月,即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明下诏,凡天下诸州,有寺之处,仍复建立。原中殿后门左墙上有领修碑文记载,太宗命尉迟恭带银督修,加上地方善人跃然资助,三月即成。传说在修复过程中,独缺中殿中梁1根,因复寺热情感动玉帝,速派鲁班下凡用刨叶滚成中梁1根。后人不信,上看就有灰尘入眼,奇怪之至。公元1976年“破四旧、立四新”,在极左路线的指引下,第三次被毁,至今仍未复原。 王光旦先生,于大清五十八年记载了它的兴衰过程: 世尊拈花于灵山,妙传心印,达摩面壁于少林,大悟宗旨。五叶既敷,千花竞秀,分宗别派,各立门庭。郢都金枝寺者,三楚丛林之首。山明水秀,襟湖带河,凡登临寄傲者,以为东南伟观。其创自汉章武元年名“清净林”,未几为吴浩所灭,仅存铜像三尊。复至梁天监五年昭明太子,为胡太后祈安,改为金枝寺。承圣三年元帝游梦古寺。珠纲交络,楼阁宏开,绀像巍峨,金碧交辉。遂昭礼毕目联,云:金色界中兜率院,碧莲花里梵王宫,荆山居士,陆法和书。景阳钟鸣仍觉。适值文武朝观,即问陆太史:“卿曾见此联否?”奏曰:“离御极东南百里,金枝寺耳。”帝曰:“朕欲往观。”乡其保驾即日乘龙舟而下,鉴驾至寺,观觇上下,与梦中所见无异。召僧法云见礼毕赐坐,乃跏跌于石。问曰:“请道现成公案。”云以手打圆,相云个中消息,帝心大悦。即于佛前顶礼发愿:愿我来世童真入道,广宏经教,化度含识,共登菩提。游毕回廊,见华严楼前翠柏中,结下一形,仿佛弥勒。帝曰:“此宝树耳。”因名其山曰“宝树”。鉴舸返御,捐内帑以壮锲。自此丛林焕彩,众教联辉。至后周时,诏灭天下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