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文星镇在铜锣山脚,在
大竹县城东南39公里处,东接杨通乡,南接神合乡,西接邻
四川省
大竹县文星镇 水的新镇乡,北与金鸡乡、童家乡相接,竹石路、观文路、文神路三条公路在此交汇。全镇49.5平方公里,山林1.5万亩,耕地23656亩(其中:田13465亩,土10191亩);辖11个村、96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和4个街道小组,8169户、26137人;23个党支部,850名党员(其中:农村党支部11个、农村党员601名)。村村通公路。 2006年全镇GDP实现1567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461元,比去年人平增加301元;计划生育率达92.9%;自然增长率3‰;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1390万元;粮食总产量达13571吨。2 工作思路奋斗目标工作思路:夯实基础求发展,优化结构促增收,狠抓教育强素质,构建和谐保稳定。 奋斗目标:(一)建成全县优质粮油生产基地;(二)建成全县优质禽蛋生产基地;(三)建成全县公路建设示范乡镇;(四)建成全县安全生产示范乡镇;(五)建成全县省级文明卫生场镇。旅游景点 七碑石(3张) 七碑石 从
大竹县文星场镇出发,西行10里,在铜锣山两个山峰之间,夹沟中矗立着7块巨石,宛如7个巨人,高低并立一排,远观如碑,近看如墙。7石前约有100多平方米的平坦之地,在清乾隆年间,就有小庵倚之。在第一座石碑上,刻有阴文“文星阁”字样,文星镇的名字就是源于此。这7个碑石上,有半镂空雕刻的观音像、药王像和财神像三尊,在文革时搞破“四旧”被砸掉,留下3个挖空的边框,石像只有依稀的残迹隐约可见。 七碑石这个神奇的地方,流传着许多美妙的传说。相传七碑石是无极仙翁与观音菩萨赛“法”的结果,无极仙翁想在四黄坝(童家与文星交接处)修“黄城”,于是就赶着7头猪到大竹城去卖,观音得知,便前来赛“法”,她用两只麻篮挑水,假装在现在的七碑石处与无极巧遇。观音菩萨问:“无极,你吆的是什么呀?”无极作揖笑答道:“猪呀!”观音道:“不对哟,分明是石头呀!”话音未落,无极赶的“猪”顿时就变成了石头,大小依次排列成行,刚好7个。无极忿而反问:“观音呀,你挑的又是什么?”观音笑答:“当然是水喏!”无极指着篮子说:“麻篮能挑水?”观音挑的水立刻下漏成井,深不可测。后来虽然“黄城”未建成,但留下七碑石挺立至今。 七碑石,见证着文星交通日新月异的变化。在1956年前,此地是石子片区和文星片区到大竹城的必经之道。人们常常是沿着崎岖的山路翻越此地,走过铁龙上,才能到达
大竹县城,来回要两三天,所以七碑石是以往过路商旅休憩之所,在这里喝口凉茶,凉风拂来,心旷神怡。但在1956年后,七碑石南1.5公里处的“九道拐”被打通,文竹公路贯通,两个多小时就能到
达县城了。七碑石这里除了捡柴人、护林人员和少许游客到过,人迹逐渐稀少,昔日人来人往的景象渐渐淡出人们视线。 七碑石还见证了白莲教抵御清军的壮举;走出了江国霖那样的“探花”(清嘉庆年间),写下了清官的史话;留下了解放战争期间徐世英、黄士泽、张文端、徐德、徐相应等一大批革命勇士的身影。 七碑石,永远矗立在铜锣山上,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