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屏显示
当前位置:卫星地图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贞丰县 > 龙场镇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龙场镇卫星地图


龙场镇在贵州贞丰县城西部十七公里处,关兴公路贯穿全境,素有贞丰“西大门”之称。东临旗上,南拥龙山山脉,西接兴仁县卡子,北接小屯、木桑,36.36平方公里,3.4万。 龙场古镇具有悠久历史,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征南大将军,督师三十万出征云南,以扫清元蒙残余势力——梁王。大军途经龙场时,按明洪武二年定制“每克一郡,则度地要害,驻兵戍守”。时龙场并非集镇,乃蛮荒之地,但其地势险要是贵阳、安顺、关岭至南笼(安龙)的必经之道,也是珠江沿江而上北盘江渡口西进云南之要塞。傅友德遂命部属武功将军龚著莲屯兵戍守此地。随着明朝政权的不断巩固,遂从湖广、四川陕西等地移民屯田,把中原先进的生产力及文化不断引入该地。龙场逐渐形成集镇。 龙场驻地的变迁: 第一阶段(明初至清初),历时三百余年龙场原址在今龙场西两公里处的簸箩冲(倮倮冲)。因此地地势低凹,常遭洪涝,遂于明末清初逐渐迁至东南面1公里处的下水桥处。至今在该处仍有龚家屋基、永兴寺、滥营盘、湖广大坡等地名称谓。在上水桥龙井的石壁上,于明万历二年刻有“小兰亭”是直隶永宁州知州。 第二阶段(清初至嘉庆年间),历时一百七十余年。随着外省移民的不断涌入,的增加,常遭水患的簸箩冲已不宜居住,遂迁至下水桥。下水桥依山傍水,背靠栗山头,要势开阔。寨中有常年不枯的龙井河水,能满足人畜饮水和灌溉的需要是宜居宜耕的理想之处。古关索岭至南笼(安龙)之驿道途经于此,军队、差役、商贾等过往频繁,为这里的经济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里曾有贵州屯田时期较早的屯堡,修筑有坚固的石城墙,东西南北城门昼启夜闭,街道巷陌纵横,商号、作坊尽有。尤其是草鞋业还形成了专门的集市,至今仍有“草鞋街”的称谓。下水桥成了清初龙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繁衍,移民迁入,剧增,在其四周逐渐形成许多自然村落。特别是在其东面的黑杨大菁,居住陡培,形成最大最集中的新居民点。清嘉庆二年(公元1798年)正月,南笼布依族起义,相继攻克其首府南笼等府县。处于交通要道的下水桥几经蹂躏,破败不堪。经过清政府九个月的血腥镇压,平息了这场给当时生产力造成严重影响的南笼起义,清政府并将南笼府易名为兴义府。如今在许多前清的墓碑上,仍见关于“丁巳之乱”、“苗反”之记载。经过上述事变,龙场的中心逐渐从下水桥迁至黑杨大菁(今龙场老街上)。 对门山村的风景,(20张) 第三阶段:从清嘉庆年间到20世纪90年代前的两百年间,龙场的发展并没有较大的变化。老百姓称龙场驻地为龙场街上,仅有三百余户。街道很少,以场坝为中心,东有狗市边,南有老菜园,西面是前街与后街汇合后的田坝街,北面是槟当坡脚的青杠林与竹子堡,居民住房多数是低矮的瓦房或茅草房,街道是尘土飞扬的砂石路或土路。进入90年代后,随着国家加快小城镇建设政策的落实,政府投入很大的资金,将原贯镇而过的贞卡公路改往南边的田畴中,形成了新的街道,即老百姓所称的“新马路”。2002年高等级的关兴公路通车后,龙场镇有了便捷高效的对外通道,本地的煤炭资源凭以源源不断输往外地,同时也给本地的居民带来很多的实惠,为龙场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近几年来,龙场小城镇的建设发展很快,随着附近移民和龙滩电站库区移民的迁入,在庙山坡脚已建成新的商贸区,在校场坝至里田龚氏祠堂门口的田畴中,已建成了长500余米的移民新区。如今龙场街上已和周围的新菜园、地市泊、下水桥、上水桥等村寨连成一体,已是街道纵横、商铺林立、高楼豪宅尽有,到处一派繁荣景象。 龙场镇区域入归属的变迁: 早在春秋战国时,这里为夜郎国属地,汉武帝时属牂牁郡管辖,唐宋时属土司郡国管辖。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明中央政府正式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即贵州行省,共设8府、8州、24卫、8所、在盘江八属区域设1卫(安南卫,即今晴隆)5所,龙场为其中一所,《兴义府志·武备志》“龙场所(后改为龙场汛)在新丞城(今兴仁)东北120里”。明万历四年(公元1577年),永宁(今关岭永宁)知州移驻安南卫,万历三十年新城所(即兴仁)改隶安顺军民府,龙场亦属安顺。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设普安县于新城,属安顺府,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安南县改属南笼府(今安龙),并割县属会昌里(即龙场)之董家旗等五屯隶新置永丰州(即贞丰)。龙场在民国初年以前,一直属安南县管辖,官方称谓为会昌里。1914年龙场划归贞丰县管辖,称会昌镇;1941年曾以民国时期军阀韩文焕之名,改为“文焕镇”。新我国成立后,于1950年设立龙场区。含龙场、定塘、坡柳、三河、小屯、头猫、木桑等七个乡镇;1959年贞丰县并入兴仁县,属兴二县;1962年贞丰复县后,仍属贞丰县,称龙场区;1991年撤区并乡建镇,撤销龙场区,设龙场镇。含有龙场、定塘、坡柳、三河等地,将区所辖的小屯、头猫、木桑划出设立小屯乡。 龙场其名称,很早就有之。龙场作为方圆数十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赋予了其特殊使命,古时,每逢十二生肖的辰日,方圆数十里的老百姓便云集于此,进行商口交换等活动,俗称“赶场”,辰即龙,故称龙场。仅管官方曾多次易名,但老百姓习惯上仍称其为龙场。 流失的人文景观: 在600余年的岁月里,许多文人墨客把那些自然的山水赋予活跃的生命,给人们寄予无限的遐想。随着年代的变迁及人为等因素,许多人文景观已荡然无存,现只能从一些残存遗迹,历史资料以及老中得以了解。 一、八大景观: (一)“龙潭三潮” 此景在里田村右山脚下,从石罅中涌出泉水,每日朝夕三潮,特别是夏季涨水时尤为壮观。泉边曾有一株粗壮的柳树是人们纳凉歇脚观景的好地方,该处曾是里田村落的饮用水源,亦是玩童夏季游泳戏水天然泳池,其水南环龙场没于东南。后因农田灌溉而筑丈余高石坝,三潮景观消失。 (二)“玉兔望月” 1978年前,在龙场街上东南面的田畴中,有一座修于清嘉庆年间的龚母唐氏坟茔,墓形如中秋明月,民间俗称
西西图吧是认真的卫星地图综合查询平台,提供中国卫星地图,高清村庄 地图,腾讯卫星地图,谷歌卫星地图,百度卫星地图等西西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