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庄乡在
甘谷县东北部,属散渡河流域。西接
通渭县襄南乡,东临
秦安县郭集乡。 甘谷大庄乡 。 107平方公里,地域广阔。海拔1700-1800米,气候高寒阴湿,交通便利。 全乡有18个村,109个村民小组,3608户17251人。有耕地64579.5亩,林地14224.5亩。2002年全乡产粮食产量765.1万公斤,人均纯收入1005元。2 经济状况近年来,乡党委、乡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西部大开发总揽工作全局,立足乡情、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不断进取,全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长足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新修乡村公路8条,56.5公里。农业生产乡村公路的网络化。天水甘谷大庄乡 兴修梯田8900亩,其中席家局、芦家湾、魏家峡、巩家山等村基本实现了梯田化。连续多年被县委、县政府给予表彰奖励。乡党委、乡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充分发挥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实施人饮解困工程,解决贫困1012户5120人。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扶贫开发卓有成效。以大庄乡建筑公司为龙头,劳务输出已初具规模。全乡年均劳务收入1200万元。3 社会事业社会各项事业长足发展。教学条件极大改善,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全乡自1998年以来新修大庄初中、大庄小学以及付家河、苍王山、碌碡滩、魏家峡等6所学校,改善校舍9所,配套课桌椅500余套,共投资建校资金约35万元。卫生工作明显进步,2000年新修二层卫生院办公大楼,新添了医疗设备。方便了群众医疗保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篷勃开展,全乡18个村已有15个村创建为“安全文明村”,树立了科学、文明、健康的社会新风尚。商贸流通发展迅速,乡政府通过多方筹措资金20余万元、改建了乡政府驻地和微波站两处市场,招商引资60余万元,吸引外地商客20余户。目前已成为三县交接处最大的商贸流通集散地。 近年来,乡党委、乡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按照“调结构、兴产业;修道路、夯基础;建市场、活商贸;抓劳务、促收入;重民生、保稳定”的发展思路,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全乡农村农业及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极大改善。乡党委、乡政府按照“项目支撑、一事一议、社会帮扶”的办法筹集资金,先后硬化村级道路12.5公里,兴修通村公路50多公里,便民桥2座;机修梯田5000多亩;大庄街道及微波站小城镇基础设施全面改善,使得成为甘谷、通渭、秦安三县交接处最大的集贸市场,年交易收入达650万元,2011年大庄异地搬迁项目的实施必将进一步推动小城镇建设步伐。 二是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城子村,先后投入80万元,兴建1400平方米文化广场一处,420平方米村级文化活动大楼一栋;投入90万元衬彻灌溉渠道4000米,有效增加灌溉600亩;投入98万元,硬化村庄巷道3公里;投入3万元,栽植行道树3公里,大力开展“三清五改”,实现村庄环境美化、净化;投入90万元兴建养殖小区2处20栋,年存栏生猪1000多头,年创收入100多万元,发展苹果800亩,户均2.3亩;以培训“懂技术、能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共举办农民科技文化培训班12期1200人次。新农村建设正在我乡有条不紊的全面进行。 三是种养业进一步发展。先后建成大庄、城子、小河口养殖小区3处;小河口、城子千亩苹果园基地;松树岔、席家沟、碌碡滩千亩核桃园基地;苏家湾千亩油葵种植示范基地,采取协会+农户、小区+农户的发展模式,使种养业已成为全乡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 四是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以建设五好乡镇党委、村级党组织为目标,通过“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转变作风、提高效率;坚定信念、牢记宗旨;建设阵地、凝聚人心;加强监督、廉洁执政”,充分发挥党委龙头带动作用和村级党组织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示范带头作用,使我乡农村经济更上了一个新台阶。 五是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全乡教育条件进一步改善,两免一补政策有效落实,大病医疗救助应补尽补,群众新农合参加人数达95%以上,农村上学难、就医难的问题彻底改善;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先后评选十星级文明农户450户,建成市级文明村一个,县级文明村6个,2010年我乡被评为“无毒乡镇”,同时兴建综合性文化站一栋,农家书屋4座,实现了农民读书的愿望,全乡呈现出一派团结和谐气象。